时间:2023/5/16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8月11日,光明日报头版以《蹇锡高:做中国自己的高性能材料》为题报道了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的事迹。这是大连理工大学继8月3日和8月7日两次登上光明日报后,9天内第三次登上光明日报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蹇锡高,虽已年过七旬,但他丝毫不显疲态。“我常对学生说,做科研是探索未知领域,遇到困难很正常,不要把科研当成苦差事,要迎难而上。”蹇锡高笑言。多年来,“天天好心情”是蹇锡高的口头禅,身边人无不为他的开朗、豁达所感染。

蹇锡高出生于重庆江津,父母都是农民。面朝黄土背朝天,个中辛酸,不言自明。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念头,从小就深埋他心底。新中国成立后,江津办起了学校,蹇锡高走进了校园,父母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文化知识,一家人的日子慢慢好起来。

在学校里,蹇锡高总听老师说只有科技发展才能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。科技是什么?年幼的蹇锡高知道是知识改变了家庭的命运,让每个人过上了好日子,所以“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”的愿望就此萌发。年,蹇锡高顺利考入大连工学院(大连理工大学前身)高分子化工专业。自此,一直专注于高分子材料合成、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。

传统塑料的突出优点是质轻、易加工,弱点是不耐高温,但航空、航天等许多高科技领域,恰恰急需轻质高强耐高温的材料。蹇锡高带着使命感一头扎进去:“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,但只要找准问题,再解决问题,一切皆有可能,这就是科研的乐趣。”

乐在科研中,蹇锡高一路高歌猛进。在国家“八五”“九五”重点科技攻关项目、“十五”计划以及省市重大项目的支持下,蹇锡高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,首创性地研制成功含杂萘联苯结构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,既耐高温又可溶解,是目前耐热等级最高的可溶性高性能工程塑料,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这些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深加工产品,由于在高温下仍能保持高强度、高绝缘、耐腐蚀等优异综合性能,而且成本相对较低,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电子电气、核能、石油化工、环保等高技术尖端领域和民用领域,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这些成果的重要价值也受到了肯定,他于年和年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年获中国专利金奖、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等,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。在他获得的30余项发明专利中,有两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。

蹇锡高说,自己的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坐而论道,而是从实验室走到工厂再到市场,走出了产学研一体化之路。多年来,他率领团队开发的3个系列10多个牌号品种,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。在蹇锡高的带领下,他们团队不断创新发展,使我国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,走到了世界前列。因他的专利可创造巨大经济效益,有外国机构多次提出要高价收购,但他一一婉拒:“科技强国才能挺起民族脊梁,我的科研成果能为祖国发展效力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“料要成材,材要成器,器要好用。”蹇锡高心里的目标从来没变:振兴民族工业,做中国自己的高性能材料。本已过了退休的年纪,蹇锡高却依然斗志不减,工作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,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。作为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,蹇锡高在自己所在党支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重温入党初心活动中,郑重写下这样的话:“我入党40多年,从未忘记入党誓词,作为科技工作者,要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,解决‘卡脖子’问题,贡献余生一切力量。”

8月3日,光明日报第11版“光明学人”栏目整版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的事迹。

钟万勰,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专家,中国计算力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。年生于上海,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,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。年调入大连工学院(现大连理工大学),工作至今。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、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、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,第一至第四届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常务理事与执行理事。现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执委会荣誉委员,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名誉教授。

钟万勰几十年来致力于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研究,对经典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分析有重大推进,创建“离散辛数学”方法;发明了精细积分法,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模拟关系,参变量变分原理等,形成了钟万勰计算力学学术思想体系。他为我国建造首艘核潜艇制定了“潜艇耐压壳强度”的设计规范,曾主持完成多个重大结构工程计算分析项目,“群论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”等应用力学结构分析计算理论,在改革开放初期,为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关键问题作出重要贡献。研制出大量具有先进水平的结构分析集成程序软件,至今广泛服务于社会经济各领域,取得显著经济效益。其研究成果年、年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。年获ICCES终身成就奖。获国际计算力学协会FELLOW奖,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“全国模范教师”称号,已发表论文余篇,出版《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》《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》《参变量变分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》等中英文专著。

8月7日,光明日报第8版报道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党员发挥头雁作用,为大工人坚定信仰,践行红色信念,投身祖国建设的实际行动点赞。

“没有中国共产党,我不可能设想会有今天——大学毕业,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在祖国共产主义建设中贡献一切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作为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毕业生,在年毕业时这样写下自己的“毕业决心书”后,奔赴当时祖国工业化建设前沿——鞍钢,为我国冶金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。67年后,大连理工大学届毕业生刘晋轩在就业时毅然选择深入西部、奉献青春,为祖国核事业、核安全贡献力量。时隔近70年,两代大工人同样的心声,相同的选择交相辉映,诉说着一代代大工人对党和国家的滚烫真情。他们心怀坚定信仰,践行红色信念,投身祖国建设的洪流中,在兴校强国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出彩青春。

面向未来,大连理工大学将传承大工红色基因,发扬大工精神,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,践行“四个服务”历史使命,深化综合改革,强化内涵特色,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。

更多精彩资讯,欢迎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iangjinzx.com/jjxxw/13522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